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回复: 0

似是而非的中国论调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2 0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这在中国是个路人皆知的话。
  这话有鼓动性,有迷惑性,恐怕也确实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我就不明白,吃亏就是吃亏,怎么会是福呢?假如谁认为是这样的,那么你吃我的亏,我占你的便宜好吗?很可笑吧?我觉得这纯粹是骗人的鬼话。
  假如有人因为吃亏,意外的又有所得,那么此人会不会一边因为吃亏而骂娘,一边理所当然的享受意外之福呢?
  再者,“吃亏是福”似乎是说吃亏了一定会有额外的获得,假如是这样的,那算不算是另一个角度的占便宜呢?
  事实上,吃亏,在我们的社会里经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暂时的吃点小亏,是为了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已不是因为本性善良而甘于吃亏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了,而是一种中国式的精明且很不阳光的谋略和算计。
  另外的,也最令人阿婉不已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制度,经常会让一些人尤其老实人吃亏,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制度有问题,我们的文化有责任有义务呼吁和督促社会变得更公平,让各种制度更符合正义,尽量减少甚至避免让人吃亏,怎么可以用“吃亏是福”这样的文化论调给政治帮腔呢?
  有些因为社会问题或制度不公导致吃亏的人,有时也会用“吃亏是福”麻醉自己,安慰自己,其实也是自己不争和争不来的无奈。
  从文化的角度,我觉得“吃亏是福”具有欺骗色彩,既是自欺,也是欺人。
  我以为,除了不求回报的扶贫助困,我们要享我们本可以享本应该享的福;除了合理合法的争取,我们不要去占不该占的便宜。
  
  2、“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经常看到的一句话。
  不过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淡泊名利呢?你是因为骨子里讨厌名利,喜欢过清苦生活才说淡泊名利,还是因为得不到名利而不得已说淡泊名利?
  无论名声抑或利益其本身都不是毒品,无所谓对错,合理合法的追求本是很正当的事情,淡泊之说何来呢?
  一个正常的、相对公平的法制社会,应该会给你本属于你的名利,你不要可以,你若想多得,却不可能。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这个社会恰恰经常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经常得不到本该得到的,也有人经常得到本不该得到的。
  一些人无论怎么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他本可以得到的,本该得到的,于是,淡泊名利,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安慰自己和以示清高的说辞;也有一些人并不努力争取,他们知道争也没用,而“淡泊名利”就成为了自己不争的借口。
  这还无所谓,最可怕的是,政治打着文化的旗号,鼓励了人们淡泊名利,这就很不厚道了,因为这无疑是有利于另一些人得到本不该得到的利益了,一些人的得到正是源于另一些人的舍弃。政治该做的事情是,合理的分配名和利。
  我想,淡泊名利,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都算不得什么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应该争取本属于我们的,我们本可以拥有的,也要有能力拒绝不该属于我们的一切,而囫囵吞枣的讲“淡泊名利”,只有利于既得利益者。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一句话。
  我想问,如果是己所欲呢?就可以施于人了吗?好像也并不能。我所欲,这太宽泛了,我想抢劫算不算“我所欲”?我想杀人算不算“我所欲”?我想搞个黑社会团伙并通过黑社会发财致富算不算“我所欲”,这些“所欲”,显然不能施于人。
  至于“己所不欲”,我不想当雷锋,可以吗?我不想当出头鸟,可以吗?我不想活了,可以吗?可以施于人吗?也不可以,你不想当雷锋却不该阻止别人做好事;你不想当出头鸟却不该阻止别人闹革命;你不想活着了,却不该阻止别人生存。
  我想说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一句富于真理性的话,却每每被毋庸置疑的当做真理一样传承着。
  其实这话与公平无关,与正义无关,与进步无关!而更像是现实社会中你来我往的闪展腾挪。把这句话说的正确一些应该是,所有自己不想做的不想接受的不符合公平正义的邪恶之事都不要让他人做或接受。
  当然,如果有人能够拿出详实的资料切实证明,孔子所言“不欲”中的“欲”就是指“去做或接受不符合公平正义的邪恶之事”的意思,那么我同意这句话。
  
  4、“昔孟母,择邻处”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我始终觉得这句话有问题,这曾经让我联想到一些现在的事情。
  
  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欺负了,一些父母的最直接做法是给孩子换个学校,这样做并不鲜见,而这样的事情恰恰也说明一些道理的。我就想,为什么被欺负的孩子的父母主要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与别的孩子相处呢?即使一些孩子欺负了自己的孩子,就能确定,那些欺负人的孩子一定是坏孩子吗?令人叹息的是,经常是那些大人们眼中所谓的坏孩子将来有了大出息,而被欺负的孩子默默无闻于一生,这说明什么呢?
  
  我以为,这些家长采取的给孩子换学校的做法是欠妥的,即使自己的孩子暂时被欺负了,只要没有严重到成为法律问题,那么作为家长,第一时间该教育孩子的:
  一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奋力反击。告诉孩子,打一架未必一定是错误的行为;
  二是,教给孩子一些方式方法让孩子懂得如何与那些所谓的坏孩子相处;
  三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观察学习那些所谓坏孩子的长处(一定有长处)。
  四是,争取成为那些所谓坏孩子的一员并因此用自己的文明之处影响那些“坏孩子”。
  
  昔日“择邻处” 的孟母不是这样,她很自私甚至傲慢。她把邻居视为不配与之交往下等人,并拒绝与之相处,感觉白自己高人一等,孟母的行为与当今“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理念格格不入。
  
  其实孟母的“择邻处”是典型的“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虽然没有加害于他人,对于社会而言也属于消极的冷漠行为。
  
  孟母的“择邻处”也让我想到,当他人遭遇不幸或灾难,抑或生活于艰难,一些旁人围观,却不救助,这些围观的人可以解释说,他人受灾与我何干?他的艰难与我何干?我自己找个安全得意处就好了嘛。
  
  谁能肯定,今天的围观灾难却不给与救助的不齿行为一定没有孟母的影子呢?
  
  今天的一些所谓富人,不屑与穷人相处而更愿意单独构建富人别墅区,一定要把穷人与富人区分的很清楚,这样的社会行为不是与孟母的“择邻处”如出一辙吗?中国的所谓富人们自古至今的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贴上“富人”二字,也恨不得把“穷人”二字贴在穷人的脑门上,从而彰显优越性!这让所谓的穷人们情何以堪!
  
  我想,假如孟母的“择邻处”纯属个人行为而不必对此说三道四,那么,无论在政治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将此类行为视为典范并推及全社会效仿则是非常消极和可怕的社会文化现象了。
  
  5、“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来自《论语》,是儒家推行的德行。孤立的看,“温良恭俭让”不能说是坏的东西,而结合了人类社会的现实,“温良恭俭让”问题多多。
  
  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最该具有的,就是公平心和正义感,而国人在“温良恭俭让”的培育下,只懂得忍让,几乎没有了脾气甚至脊梁。
  
  从“温良恭俭让”我也联想到了孟母三迁,其第一迁,不就是孟母看到了其他的孩子们打架吗?她认为别人的孩子野蛮,她要让自己的孩子“温良恭俭让”,他第一次搬家了。
  
  孩子们打架一定是个坏事吗?我想,只要不出格,或许还可以培养出孩子们的善于战斗勇于战斗的性格呢。人是善恶综合体,而承认,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这样的“兽性”,可能是更符合事实、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更正确的选择!而中国所谓的传统文化恰恰是企图完全消灭“兽性”的一面而只保留所谓“善”的一面,被这样“处理”过的国人,虽然有利于当权者的管理,却分明忽略了外族人“兽性”的依然存在,并意外的导致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饱受外族欺辱!日寇把大刀架到了南京百姓的脖子上也还心存幻想“他不会真的杀我”,这样的局面未必是中国的当权者所乐见的,却的的确确是中国文化问题所导致的!
  
  善的本质具有利他性,虽然这是人性中好的一面,却与公平正义有太大区别,也就是说,一味的利他和一味的利己,都是不对的,即使善良的人,内心也未必没有自己被公平对待的渴望。所以,在人类社会里,因为善恶都毫无争议的存在着,公平与正义,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文明的特征!而“温良恭俭让”显然与“公平正义”有很大差异。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公平正义这样的概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缺失!
  
  我想,只要人们具有公平心和正义感,与人交往的方式根本不是什么问题,而跳过公平正义直接上“温良恭俭让”这盘貌似很优雅的菜,实则比毒品还害人!
  
   
   
   
   
   
   
   http://m.lifang521.com/tag/768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能源天地

GMT+8, 2024-11-24 17:08 , Processed in 0.0327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